东莞阳光网12月23日讯 日前,文旅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名单显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共337项,含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其中,东莞新列入1项(莫家拳),扩展1项(茶园游会),我们一起先睹为快~
新列入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莫家拳
莫家拳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即洪、刘、蔡、李、莫),是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之一,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县火岗村(今惠州伙岗村)的莫达士、莫定儒、莫清骄等人。经过他们的互相切磋,变化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
莫家拳的拳法特点是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脚法较多;长短结合,配合身法。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
民间文学: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珠玑巷人南迁的传说主要以粤语为载体口头传承,主要讲述南宋年间罗贵带领珠玑巷人33姓97户在胡贵妃的掩护下,逃亡南迁到南雄珠玑巷,之后辗转落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开拓岭南这片疆土的传说故事。
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霍韫诸望族,俱发源于此。”至今,珠三角地区还流传很多与珠玑巷有关的史迹传说。
曲艺:竹板歌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四句“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竹板歌。
竹板歌现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全境、以及河源、韶关等地的客家人地区。
竹板歌由唱腔、唱词、表演形式及道具等组成,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与客家山歌并驾齐驱的民间艺术。竹板歌以客家方言特有的腔调演唱,主要有平板、拖板、哭板、欢板、吊腔等,可随歌词内容而或快或慢,或悲或喜,时高时低,时有诙谐,灵活多样,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内心感情。
传统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
潮州菜,简称潮菜,是广东菜的主要流派之一。潮州菜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清代,分布区域以潮汕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辐射。它富有地方风味,以精于烹制海鲜、重视原汁原味而着称。
潮州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菜,崇尚清淡口味,制作工细精巧,注重养生。
潮州菜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征:取材广博,特别擅长烹制海鲜,素菜荤做,调味独特,筵席间穿插考究的工夫茶等等。潮菜的特色品种主要有红炖鱼翅、明炉烧响螺、油泡鱿鱼、清炖乌耳鳗、金瓜芋蓉等。
传统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沙河粉是一种富有广州特色的米制品,因发源于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繁盛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并随着人群的迁徙分布到南亚、东南亚等地。
沙河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沙河粉是由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传入广州的。民间流传着清代小店“义和居”的店主樊阿香首创沙河粉的故事。
沙河粉的传统做法是取自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浸泡大米,将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即成。沙河粉传统的制作最重要的是四道工序,即用水、选米、磨浆、蒸粉。“薄而透明、韧而爽滑”是沙河粉的独特之处。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潮汕地域先秦时属古百越之地。明代以来,潮籍士子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衣锦还乡时,为光宗耀祖,大兴土木,营造府第,故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说法。而这一时期在建筑营造上,形成了布局规整、工艺考究,结构稳固的潮汕古建筑风格。
至清末民初,那些早年漂洋过海的华侨富商,将西洋的建筑技艺和建材带入故乡,营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和富丽堂皇的私家宅第,蕴含着潮人“海纳百川”的族群秉性。
扩展项目
民俗:庙会(茶园游会)
茶园游会即东岳庙会,为东莞茶山等地民间奉祀东岳大帝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茶山的东岳庙始建于明初,为东莞伯何真所误建,至明代晚期,茶园游会已经成为地方风俗。清代《茶山乡志》曾记载游会盛况,“万历中,三月东岳降神,城内外十三坊倾动,香花无不候驾”。
茶园游会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七日,在东岳大帝神诞前举行,当地也称“走菩萨”“烧猪会”等。茶园游会以民间祭祀、传统巡游为主要内容,融各种民间艺术于一体,成为当地民间风俗文化的重要展示场域,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民间文学: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
佛教六祖惠能是新兴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他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偈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六祖传说”以惠能的传奇、圣迹、圣物为依托,主要有六祖弘法、民间故事传说及近现代人创作的六祖故事。“六祖传说”历经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新兴地域特色、新兴人的情感诉求。
传统舞蹈: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起源于清朝末期,盛于20世纪70年代,为当地武术高手黄连胜所创,现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有两个特点:武术引路和“武狮”。武术引路指的是每次表演,都需要展示一番徒手或器械的武术套路,向观众表明武功是其狮舞的基础。“武狮”指的是表演时狮子狂野、凶猛,动作上大起大落,步伐迅猛敏捷。
传统舞蹈: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木狮”,属瑶族祭祀舞蹈,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祈祷族人生息繁衍和兴旺发达的良好意愿。瑶族布袋木狮舞多在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活动,流传于连州市三水、瑶安等乡村。
传统戏剧:木偶戏(湛江木偶戏)
湛江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木偶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广东杖头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湛江木偶戏主要流传于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最为广泛。
戏曲唱腔多样是湛江木偶戏的一大特点,有粤剧、白戏、黎戏等,每一戏种的念白、唱腔皆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特点。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源于清代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创始的蔡李佛拳,由陈享的第三代传人雷灿带入广州,并从第四代传人谭三开始永久落户广州小北的谭家祠。
广州北胜蔡李佛主要分布于广州市的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地,并流传到周边的365彩票网3d专家预测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打水账号怎么防止封号、惠州市龙门县、广西百色及港澳台,其影响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胜蔡李佛拳内容丰富,拳套繁多,形式多样。北胜蔡李佛的手法讲究攻防配合,步法要求灵活稳健。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咏春拳(佛山咏春拳)
咏春拳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清同治年间,通过梁赞的整理、适应甚至改良,咏春拳逐渐成形,主要分布于佛山市南海、顺德、禅城、高明、三水五区,现已广泛传播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
传统的咏春拳的“短桥窄马”,有别于其他传统武术的技法,以珠江三角洲手工业市镇的建筑风格横街窄巷适用性为定位,以其简单、直接、实用的特性并适应南方人为特色,通过近100年的传承发展,咏春拳已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
传统美术类:粤绣(珠绣)
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珠绣工艺源于潮绣,是潮汕地区优秀民间工艺之一,其作品从民间戏剧舞台上珠光宝气的戏服,到妇女的头饰、衣服、珠花等无所不有。珠绣现主要分布于潮州市及其周边区县。
与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不同,珠绣并非通过不同色彩的丝线来表达图案,而是运用珠和片来表达图案及色彩,其绣品质地也不再局限于丝绸面料,而是囊括了印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
传统医药: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新会大红柑和陈皮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早在明清时已闻名遐迩,行销国内外。新会柑由野生品种驯化而来,元代已有人工栽培种植,明代果农大规模种植,“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本草纲目》)。
新会陈皮有着药用和食用两方面用途,具有“药食同源”的独特性。新会人制作、贮藏、使用陈皮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每逢收柑时节,家家户户买柑食肉留皮或买柑取皮,晒制陈皮自用或赠送亲友。
传统医药: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集多种针法特点于一体,包括陈氏飞针法、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陈氏导气手法等。
经历代传人的甄辨、整理与推广,陈氏针法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针灸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岭南针法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春节(行花街)
广州的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如今已成为广州年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州地区有“逛花街大过年”的说法。
广州的迎春花市一年举办一次,每次于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
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如金桔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
民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处“两广”地理要冲而成为西江流域重镇,亦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要围绕社稷崇拜的“春社”民间习俗遍布全境。现存高要5000个以上密集分布各村的“社坛”仍然同各乡村(街道)社区保持着严整的配属关系。
“高要春社”周期较长,从农历二月初延续到二月下旬,在保留传统庆典活动的同时,也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许多要素,呈现出更加浓厚的愉悦氛围。
- 相关新闻